博鱼体育,博鱼体育官方网站,博鱼体育APP下载/博鱼体育官方网站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拥有亚洲市场最大的线上娱乐服务,博鱼,博鱼体育,博鱼官方网站,博鱼boyu,博鱼体育登录入口,博鱼体育,博鱼体育官方平台,boyu博鱼中国官方网站,博鱼官网,博鱼体育登录入口,博鱼体育官网,博鱼体育下载,博鱼体育平台,博鱼体育改名,博鱼app下载,博鱼注册网址,博鱼官方网站,并且博鱼体育有这业界最优质的服务“走进世界”系列文章,均出自“好保游”团队原创。团队近一年深入考察多国,在商务对接与当地旅游领域均有深度切入。因长期为当地华人同胞提供承保服务,对各国情况了解详实,特将实用信息整理分享,与君共赏。
在遥远的西非,几内亚湾的海水波光粼粼,轻拍着一片被阳光偏爱的土地——加纳。它的海岸线公里的金色沙滩,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。加纳作为非洲第一个冲破殖民牢笼的黑人国家,在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洪流交织中,续写着独属于自己的壮丽诗篇。
赤道以北,大西洋裹挟着咸涩的季风,悠悠拂过16世纪建造的殖民堡垒埃尔米纳城堡。那饱经风雨侵蚀的斑驳石墙,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风继续前行,在首都阿克拉的独立广场上,轻轻扬起黑星红旗的一角。这面旗帜上,红、黄、绿三色分别象征着烈士的热血、地下的黄金宝藏,以及繁茂的可可森林,中央那颗黑色五角星,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,为整个非洲照亮自由独立的漫漫长路。
加纳,无疑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宠儿。地下蕴藏着储量位居非洲第三的黄金矿脉,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散发着黄金的光泽。西南雨林中,可可豆的馥郁香气,顺着季风飘向世界的各个角落,成为全球巧克力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。
然而,加纳也是矛盾的汇聚之所。这里每分钟开采出的黄金,价值高达数万美元,可辛勤劳作的矿工们,却只能凭借日复一日的汗水,换取微薄的收入,难以分享这份财富。历史的伤痛至今仍清晰可见:阿散蒂帝国的英勇战士们,曾手持燧发枪,无畏地对抗英国殖民者的马克沁机枪,虽历经惨烈,但他们的抗争精神永垂不朽。而那被镶金的侵略者的头骨,如今还被禁锢在大英博物馆,成为殖民侵略的罪证。
即便如此,加纳人始终以一种独有的乐观与豁达,坦然拥抱生活。他们巧妙地用色彩斑斓的肯特布,裁剪出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精美时装,走在街头巷尾,处处彰显着独特的时尚魅力。在热闹非凡的科托卡市场里,女商贩们操着豪萨语、英语,再配合丰富的手势,热情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们讨价还价,一片繁荣的市井景象。正如阿散蒂人的古老谚语所言:“蜘蛛网能缚住蝴蝶,却拦不住季风。” 在这片既被黄金祝福,又被资源难题困扰的土地上,加纳正如同优雅的非洲冕鹤,在坚守传统与拥抱现代变革的平衡中,缓缓展开崭新的羽翼,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振翅高飞。
加纳是非洲传统足球强国,民众参与的热情高涨。在阿克拉和库马西的街头,甚至时常可以遇到几个青年临时起意就地踢起来,周边群众纷纷围观,形成交通堵塞的景象。
加纳共和国(The Republic of Ghana),简称“加纳”,位于非洲西部、几内亚湾北岸,西邻科特迪瓦,北接布基纳法索,东毗多哥,南濒大西洋,海岸线公里。
地形南北长、东西窄。全境大部地区为平原,东部有阿克瓦皮姆山脉,南部有夸胡高原,北部有甘巴加陡崖。最高峰杰博博山海拔876米,国土面积238537平方公里(与我国广西省相当),全国共设16个省,首都阿克拉,人口3348万(2022年)。值得一提的是加纳西南角,位于库马西东南的博斯姆特维湖(Lake Bosomtwe),可能是世界上保持陨石坠落原状最完好的湖,该次陨石坠落发生于107万年前,据推测消灭了非洲大陆近一半的生命。详情可以参考张申先生的视频讲解:
加纳国旗呈长方形,长与宽之比为3:2。自上而下由红、黄、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,黄色部分中间是一颗黑色五角星。红色象征为了国家独立而牺牲烈士的鲜血;黄色象征国家丰富的矿藏和资源;也代表加纳原来的国名“黄金海岸”;绿色象征森林和农业;黑色五角星象征非洲自由的北极星。
加纳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。盾面被一个镶金边的绿色圣乔治十字分为四部分:左上角为蓝地上交叉着金色官杖和出席仪典时用的金剑,象征地方政府;右上角的蓝色波纹象征海洋,城堡象征国家行政机构;左下角为一棵可可树,右下角是一个矿井,均象征国家的财富。绿十字中心是一只金色狮子,象征加纳和英联邦之间的联系。盾徽上端有一颗镶金边的黑色五角星,寓意同国旗;两侧各有一只展翅的雄鹰,其脖子上系着国旗三色的带子并各挂一颗黑五角星;底部的金色绶带上用英文写着“自由和正义”。
加纳的气候如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分明:南部沿海和西南部阿散蒂高原属热带雨林气候,终年湿热;北部则过渡为热带草原气候,旱雨季分明。每年4-9月雨季来临,西南部降雨量可达2180毫米,而北部仅有1000毫米。旱季的骄阳与雨季的滂沱,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可可林与黄金矿。
加纳是一个多语言国家,官方语言为英语,这是政府、教育、商业和媒体的主要沟通工具。然而,加纳的文化多样性在其本土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阿肯语(Akan)是最广泛使用的本土语言,以其方言特维语(Twi)和芳蒂语(Fante)最为流行。此外,埃维语(Ewe)、达格班尼语(Dagbani)、加语(Ga)和豪萨语(Hausa)在不同地区也广泛使用。
70%的居民信奉基督教,20%为,另有10%坚守传统信仰,甚至将巫毒仪式融入日常生活。这种多元性,既是殖民历史的遗产,也是本土文化的韧性体现。
加纳的财富深埋地下:黄金储量约5670吨即为非洲第三,钻石、铝矾土、石油(29亿桶)和天然气(8000亿立方英尺)资源丰富。2023年,黄金产量达约400万盎司,石油产量4825万桶。然而,资源未能完全惠及百姓,许多人仍生活在贫困中,形成“捧着金碗讨饭”的魔幻现实。
因为加纳沿海盛产金砂,2019年成为非洲最大的黄金生产国。2010年左右,广西上林人来到加纳淘金,最多时候有5万左右的上林人来加纳淘金,现在加纳已经不允许非法淘金。
主食方面,Banku(发酵玉米面团)和Fufu(木薯和大蕉捶打的弹性质地)是餐桌上的核心,通常搭配辛辣炖鱼、羊肉或番茄汤食用,并习惯用手抓取进食。街头小吃中,Waakye(红米配黑眼豆)和Kelewele(焦糖辣炸大蕉)物美价廉,极具地方特色。饮料方面,Palm Wine(天然发酵棕榈酒)清爽酸甜,而本地年轻人也喜欢混搭汽水、酸奶的创新饮品。
加纳货币“塞地”(GHS)近年饱受通胀困扰,2024年M2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达33.6%,虽较前一年的44.5%有所下降,但仍处于高位。IMF预测2024年经济增长3.1%,债务重组进展和外资引入为经济注入希望。发文当日,1加纳塞地≈0.47人民币,1美元≈15.54加纳塞地,但塞地波动较大,需随时关注。
加纳的公路网络较为发达,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,但其中国道和主干道仅占少数,许多偏远地区道路条件较差,雨季时常受影响。
铁路系统相对落后,总长度约947公里,主要线路连接重要城市和港口,如阿克拉、库马西和特马。特马港是西非最大的人工港口,年吞吐量超过1700万吨,是加纳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。
电力供应覆盖率为85%,是非洲国家中的佼佼者,但仍有部分地区面临电力不足的问题。水力发电、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(如太阳能)是加纳的主要电力来源。阿克松博大坝是重要的水力发电设施。
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广泛,移动用户普及率超过130%,互联网普及率约为53%。
总体而言,加纳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,尤其是交通、能源和通信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,但区域发展不平衡、资金不足和维护问题仍然是主要挑战。
加纳规定最低日工资标准为2美元。机械操作工每小时0.84美元,管理岗工资月薪大概为300-400美元。
目前大约有2-3万的中国人居住在加纳,主要居住在首都阿克拉、特马和库马西。主要从事矿业和工程承包方面的工作。目前大概有300多家中国企业在加纳注册经营。
加纳地区的考古证据显示,早在公元前2000年,这里就有人类居住,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。公元11世纪前后,加纳地区发展出多个王国和部落联盟,如阿坎人和达格姆巴人等。这些部族在贸易、农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。在17世纪初期,阿散蒂王国崛起,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黄金贸易著称,成为西非地区的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。
15世纪末,葡萄牙人抵达加纳海岸,开启了欧洲殖民者与西非贸易的时代。加纳因丰富的黄金资源被称为“黄金海岸”。16至19世纪,加纳成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重要据点,荷兰、英国等殖民者在此建立堡垒和贸易站。19世纪,英国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控制加纳,1874年正式建立“黄金海岸”殖民地。英国殖民统治期间,加纳的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得到发展,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。
从阿克拉的英国殖民建筑奥苏堡(Osu Castle)的顶层俯瞰,之前荷兰占据时期名为克里斯蒂安堡(Christiansburg Castle),是加纳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。加纳货币50元赛地的背面印着它的图像,显示出其在国家历史中的重要性。
下图为阿克拉海滨的英国殖民时期詹姆斯敦灯塔和总督饮用水喷泉,时代变迁,如今中国正在附近扩建港口。
下面这组图为二战中加纳军团积极配合英军,投身于亚非战场,这是在北非和南亚缴获的意日军队武器,现收藏于库马西军事博物馆。
在夸梅·恩克鲁玛的领导下,加纳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,于1957年3月6日宣布独立。独立后,恩克鲁玛推行泛非主义和社会主义政策,但经济发展缓慢,政治压力加剧,导致1966年政变。1966年后,加纳经历了多次军事政变和政治动荡,经济陷入困境,直到1981年杰里·罗林斯上台,推行经济改革,局势逐渐稳定。
1992年,加纳通过新宪法,恢复多党制,开启了民主化进程。此后,加纳的选举相对和平,政权交接平稳,被誉为非洲民主的典范。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(如黄金、可可和石油),加纳经济持续发展,成为非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。2010年,朱比利油田的开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。加纳以其多元的文化、历史遗产和热情好客的人民闻名,成为非洲重要的旅游目的地。
加纳的历史是一部从古代文明到殖民压迫,再到独立与复兴的壮丽篇章,展现了非洲大陆的韧性与希望。
的代名词,他是泛非主义、泛非运动和非洲统一主要倡导者。1947年,他从欧美留学回国后投身独立运动,创立人民大会党(CPP),通过非暴力抗议和群众动员,最终在1957年3月6日成功领导黄金海岸独立,并将其更名为加纳——这一命名象征着与古加纳帝国的光荣历史重新连接。
是倡导所有非洲人及非洲后裔团结合作,共同争取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解放与发展的思想和运动,强调非洲大陆的统一、民族独立与反殖民主义。其主张的核心与特点:
作为首任总理及后来的总统,恩克鲁玛在国内推进工业化(如沃尔特河水电工程)、全民教育及泛非外交,同时在1963年促成非洲统一组织(OAU)成立,试图推动非洲大陆政治经济一体化。然而,他逐渐走向威权统治,1964年宣布一党制并自封终身总统,加之经济政策失误导致民生恶化。1966年访华期间被军事政变推翻,最终流亡几内亚至病逝。尽管执政后期充满争议,他仍是加纳国家认同的核心符号,其陵墓与思想至今吸引着全球朝圣者。
罗林斯的政治生涯充满戏剧性转折。1979年,这位年轻空军上尉因不满军败发动六一革命,闪电式处决了包括前总统在内的8名高级军官,短暂交权后又在1981年二次政变上台。初期他以革命领袖姿态推行民众国防委员会统治,打击贪腐并推行基层赋权,但经济管理混乱使加纳陷入衰退。1990年代他转向现实改革,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结构性调整,推行私有化与市场化,同时主导制定1992年宪法,将加纳平稳过渡至多党民主并两度当选民选总统(1993-2001)。
执政后期,他因石油产业透明化、稳定汇率等政策赢得国际赞誉,但早期暴力手段仍留下阴影。2020年去世时,评论界对其评价两极——有人视他为打破腐败循环的救世主,也有人认为他是 Opportunistic 的强权者。不可否认的是,他塑造了现代加纳的制度框架。
加纳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,两国于1960年7月5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。此后,双方高层互访频繁,政治互信不断增强。加纳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立场相近,共同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。
中国是加纳的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。2022年,双边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,中国主要从加纳进口黄金、可可和木材,向加纳出口机械设备、电子产品和建筑材料等。中国企业在加纳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参与建设了布维水电站、阿克拉国际机场航站楼、海岸角体育场等多个重大工程。加纳积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在交通、能源和通信等领域的合作。中国通过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支持加纳的发展项目,包括农业、教育、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。
中加文化交流活跃,双方通过孔子学院、留学生交换和艺术团互访等方式加深了解。越来越多的加纳青年选择到中国留学,学习汉语、工程、医学等专业。中国文化在加纳的传播也日益广泛,加纳人对中国武术、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(加纳前总统阿库福·阿多与习主席于2024年在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时合影)
“灯塔之国”这个说法源于加纳的一段特殊历史,特别是与它的独立运动和早期政治发展有关。加纳在非洲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,被称为“非洲的灯塔”,但这个“灯塔”却在随后的政治动荡中“熄灭”。加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,于1957年3月6日宣布独立。在夸梅·恩克鲁玛的领导下,加纳成为非洲独立运动和泛非主义的象征。恩克鲁玛倡导非洲团结和解放,将加纳视为“非洲的灯塔”,激励其他非洲国家争取独立。加纳的独立被视为非洲大陆觉醒的标志。
独立后,恩克鲁玛推行社会主义政策和工业化计划,但由于管理不善、经济压力和政治腐败,加纳经济陷入困境,社会矛盾加剧。1966年,恩克鲁玛在军事政变中被推翻,此后的几十年里,加纳经历了多次政变、军事统治和政治动荡,经济发展停滞,人民生活质量下降。这一时期,加纳从非洲独立运动的“灯塔”变成了政治失败和经济困境的象征,被称为“灯塔熄灭之国”。如今,加纳在民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,重新点亮了“非洲的灯塔”。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,独立只是发展的起点,后续的治理和经济建设同样至关重要。
加纳黄金产量惊人,但大部分利润流向外资企业,矿工日薪仅够糊口。这片拥有丰富黄金资源的土地,正在上演一场“金矿财富”与“矿工贫困”的鲜明对比。
根据最新数据,加纳的黄金产值每分钟高达16万元。然而,这些金光闪闪的矿产资源带来的巨额利润,却并未惠及这片土地的主人。数据显示,超过80%的黄金开采由外资企业掌控,而本土矿工的平均日薪却仅为30-50元,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温饱。
在金矿区的实际观察中,矿工们每天在深井中工作超过10小时,呼吸着粉尘弥漫的空气,并冒着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。这种现实的讽刺,在加纳金矿区比比皆是。外资企业通过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资金优势,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采矿权。他们不仅享受税收优惠政策,还因为环保标准和劳动权益保护的执行不力,进一步压缩了成本。与此同时,加纳政府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本地企业的优先权,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落实。
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贫富差距,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。非法采矿活动导致森林砍伐、水源污染,甚至引发了多起矿难事故。如果加纳不能有效改革矿业管理体制,提升本土企业的参与度,这种“挖金致富”与“贫困延续”的矛盾将愈演愈烈。
中国人崇拜龙,印第安人崇拜蛇,加纳人崇拜凳子。在加纳的阿肯文化中,凳子并非普通的家具,而是权力、身份和祖先崇拜的核心象征。每个成年男子在成年礼上都会获得一个独特的凳子,象征其社会地位和身份。对于酋长或国王而言,凳子更是权力的载体,登基时坐在特定的凳子上标志着权力的正式传承。最著名的例子是阿散蒂王国的金凳子,相传它是从天而降的神圣物品,象征着阿散蒂民族的灵魂与团结。
加纳甚至还将凳子同青年男女的婚事联系在一起,形成独特的婚礼习俗。在加纳许多地方,青年男子向青年女子求婚,必须送去他自己精雕细刻的凳子作为信物。
历史上,英国殖民者曾试图夺取金凳子以削弱阿散蒂人的反抗,这一行动甚至引发了“金凳子战争”,足见其在阿肯人心中的神圣地位。
加纳的喜丧文化以其色彩斑斓、载歌载舞的特点闻名于世,体现了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庆祝生命的积极态度。在加纳人的观念中,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,而是灵魂向祖先世界过渡的重要仪式,因此葬礼被称为“回家”或“庆祝生命”。葬礼通常持续数天,甚至一周,家人和社区会精心筹备,制作华丽的棺材、组织盛大的和舞蹈,并用鲜艳的服饰装饰逝者和参与者。棺材的设计尤其引人注目(如下图),它们被制成各种形状,如鱼、汽车、飞机等,象征着逝者的职业、爱好或人生愿望。葬礼不仅是缅怀逝者的场合,更是社区聚集、团结和表达对生命尊重的机会。
加纳的喜丧文化还体现在葬礼的欢快氛围上。与传统葬礼的肃穆不同,加纳的葬礼常常充满了音乐、舞蹈和笑声。乐队会演奏传统的鼓乐或现代音乐,人们随着节奏起舞,以欢乐的方式送别逝者。这种庆祝源于对死亡的哲学理解——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逝者的灵魂将继续与祖先同在,并庇护生者。通过这种方式,葬礼成为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对逝者的祝福,同时也帮助生者缓解悲伤。
加纳在全球巧克力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作为全球第二大可可生产国,加纳的可可豆占据了国际市场的15%-20%份额,这意味着全世界每六块巧克力中至少有一块使用了加纳的可可原料。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加纳在全球可可产业中的重要性,也反映了其可可豆的高品质与广泛认可。
加纳的可可豆因其浓郁的风味、低酸度和高可可脂含量而备受青睐,成为顶级巧克力制造商的首选。无论是欧洲的精致手工巧克力,还是北美的大众品牌,加纳的可可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这种全球影响力不仅为加纳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,也提升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。近年来,加纳政府与国际组织合作,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公平贸易认证,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,并确保可可产业的长期发展。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,加纳正在为全球巧克力爱好者提供更优质、更可持续的可可产品。
加纳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扮演了核心角色,是非洲奴隶贩卖的重要枢纽之一。从15世纪到19世纪,加纳沿海地区(当时称为“黄金海岸”)因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,成为欧洲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战略要地,残忍的跨大西洋奴隶买卖的中心。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加纳的欧洲人之一,随后荷兰、英国、丹麦等国家也在此建立了贸易据点。
加纳的奴隶贸易主要通过沿海的堡垒和城堡进行,这些建筑既是贸易站,也是关押奴隶的牢笼。其中最著名的埃尔米纳城堡(Elmina Castle)和海岸角城堡(Cape Coast Castle)至今仍是这一黑暗历史的重要见证。这些堡垒由欧洲殖民者建造,他们通过武力或交易的方式从当地酋长手中获得奴隶,然后将这些人关押在阴暗潮湿的地牢中,等待被运往美洲的种植园。多达1000名男性和500名女隶被束缚在城堡潮湿,通风不良的地牢中,没有空间躺下,光线很少。没有水或卫生设施,地牢的地板上堆满了人类的废弃物,许多俘虏病重。在当时,很多加纳人都沦为了奴隶并被关押在海岸角堡等海岸城堡,等待被贩卖。直到进入了20世纪,1956年,加纳独立,并于1957年3月6日正式成立。
奴隶贸易对加纳及其人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。数百万人被强行带走,导致人口减少、社会结构瓦解和文化断层。同时,这一贸易也加剧了部落间的冲突,因为酋长和商人为了经济利益参与其中。然而,加纳也是非洲最早反抗奴隶贸易的地区之一。当地人民和统治者曾多次抵抗欧洲殖民者的侵略,并试图保护自己的同胞。今天,加纳的奴隶城堡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,成为教育和纪念的场所。可以说,加纳的奴隶贸易历史既是人类苦难的见证,也是非洲人民坚韧和反抗精神的体现。通过纪念这段历史,加纳和世界共同致力于促进种族平等与和解。
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,加纳便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地区的维和行动,分别向波黑、黎巴嫩、伊科边境、西撒哈拉、利比里亚、塞拉利昂、科特迪瓦等国派遣过军队,是派遣过维和部队最多的非洲国家。
加纳沿海的埃尔米纳城堡、海岸角城堡等11座欧洲殖民要塞,是15-19世纪奴隶贸易的冰冷见证。这些由葡萄牙、荷兰和英国建造的坚固堡垒,曾用于关押数百万非洲人,再将其运往美洲。阴暗的地牢、狭窄的“不归之门”和锈蚀的锁链,至今仍诉说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。1979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遗产,既为铭记惨痛历史,也警示后人珍视自由与尊严。如今,这里已成为“寻根旅游”的重要目的地,许多非裔游客在此追溯祖先的苦难足迹。
位于加纳中部库马西周边的阿散蒂传统建筑,是西非土著文明的活态博物馆。这些以红土、木材和茅草搭建的宫殿、神庙与民居,完美融合了实用功能与宗教象征——弯曲的墙体象征生命之流,雕刻繁复的廊柱讲述部落神线世纪阿散蒂帝国的权力中心,它们见证了非洲本土王国的辉煌。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后,因风雨侵蚀和现代建筑冲击,部分结构已濒危,但仍是研究非洲传统社会、艺术与信仰的珍贵遗产。
加纳,宛如一颗在西非大地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,洋溢着无尽活力,满怀着蓬勃希望。其独特的历史文化,犹如一部厚重且精彩的史书,从古老帝国的兴衰更迭,到挣脱殖民枷锁赢得独立,桩桩件件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;众多民族在此交融共生,孕育出多元的艺术、音乐与民俗,散发迷人魅力。
在此,我们衷心祝愿加纳——这颗西非明珠持续繁荣昌盛,早日重现 “灯塔之国” 的昔日荣光!也祈愿所有在加纳奋斗的华人朋友平安喜乐、万事顺遂,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续写中非合作的新篇章!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